返回列表 发帖

由注释引发的思考及探究

本帖最后由 药片 于 2020-4-16 00:09 编辑

感谢苍大严谨的注释引领我思考的小船越飘越远。。
苍大在c vv 4注释中,提到了“贵族化修辞”。于是爆出个疑问,贵族咋说话?和普通人说话有嘛区别?
显然。隔屏判断肯定是高贵优雅。话绝对不会 咋儿呀 咋儿呀 咋儿呀 的。

最后郑重声明: 我 是 个 英 语 废。只能放开脑洞 尽情体会了..下文。

文章皆来自du娘七零八落的拼凑搜罗和重组, 以及一些试卷答案。 侵删


首先,先说现代英语由四部分组成:
原版英语,拉丁语英语,希腊语英语,和科技英语。百万的英语词汇,基本上是由这四部分组成,词汇数量由小到大排列。原版英语大概有4.5万词汇。

一、原版英语
而所谓的“原版英语”也并非本土语言。真正的三岛英国人的古英语,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公元5世纪,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岛上带来,并逐渐形成的语言。

二、拉丁语英语
1066年 诺曼底人入侵英格兰成为其统治阶级,引入大量法语和拉丁语字汇,当时上流社会流行说诺曼底人法语。而平民使用原英语。在不同的教育和宗教背景下,词汇的选择还是有明显的阶级性。eg:同样是表示家,home是原英语,而residence来自拉丁语。很多事物,英语有不同的词表示,使用群体也不一样。

三.希腊语英语
希腊语是文艺复兴时期被引进到英语的。有种说法,欧洲人为躲避宗教迫害,从而使用英语讨论研究学术问题。所以大量以希腊语为核心的哲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词汇进入了英语里。

四.科技英语
当代随处可闻The Internet-Thing (物联网), Big-Data (大数据), Graphene (石墨烯)等词汇充斥着人们的信息中;不仅如此,各领域增进互联都在促使英语不断的吸收新鲜词汇。比如从最初的gongfu(功夫),tufu(豆腐),到被《牛津英语字典》收录的各种Chinglish,比如add oil(加油)wet market(菜市场)chengguan(城管)。。。  不知为什么,我始终觉得不忍直视



接下来,简述现实中各阶层语言词汇的选择
      英语中有大量比较轻松,多元文化的词汇。从不同移民、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从中吸取不同的表述习惯,形成具有阶级特色的语言风格。


      eg:在USA,黑人、墨西哥人使用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群体特征词汇。但一般不会严肃地使用在顶级私立学校。例如哈佛,耶鲁等。当然,玩笑时什么都可以。但学术论文写作上,都倾向于使用拉丁词源词汇。


      科技专业为主的州立大学,更多的是使用科技语言。这些学校的学生是中产阶级的主力。他们的语言倾向,更多地受他们的教育影响。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好好读高中,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他们使用的词汇也只有限定在电视广播和日常词汇中。

      再举个栗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和 华盛顿邮报,这三张报纸有明确的读者群。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词汇集合不近相同。在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言,读后两者时,基本上不会有任何障碍。金融,经济类工作者,比较关注华尔街的术语,阅读华尔街日报也更容易。
普通中产阶级会阅读华盛顿邮报,关心时事。但是 纽约时报 有些专栏文章用词就要生僻的多。没有一定人文教育背景的人,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费事的。


so,上流社会的人们与中产阶级还有没有很好教育人们,三种阶级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贵族英语(有此一说)
贵族英语就是通常说的Queen's English是一些有身份的人讲的英语 讲究文法及修辞 比较教条。当然不是说英国王室的专用语言,而是指标准、规范、正统的英语,从语法规则、遣词造句、语音语调、标点句读各方面都十分讲究。

贵族英语用词繁复冗长,例如表达感谢,平民式英语就是“Thank you”等等简洁轻快的口语,而贵族英语就是“Thousands of appreciation”历史上,能操一口标准的“Queen's English”是上流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且贵族英语的语气语调以及说英语的姿态都是与平民英语大不相同

      如果按照主题来说 贵族怎么说话,这个问题就这段完全可以概括。而且也有看到很多文章表述词的差别(因为那些只是娱乐贴 所以英语废也并没能力也并没打算探究词源,以及文章正确性)但‘贵族英语’ 更引申问题,是权贵们以语言这种载体彰显阶级特质,获得传承并引以为傲。

本帖最后由 药片 于 2020-4-17 21:34 编辑

感谢贝阿朵利切 翻译 姻缘石。给我好多想探究的东西,也有好多抛到脑后又转回来的散乱讯息。。可惜只能一个一个来。

========这里是没存稿 慢慢整理 随时往前 加料 删减 的分割线===========

英国中世纪世俗贵族教育


     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贵族出身高贵,经济实力雄厚,一般都 有一定数量的地产,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他阶层不同,“从英格兰到西西里, 形成了丰富的有独特风格的文明以及与之联系的受过教育的贵族阶层。”在中世 纪的英格兰,世俗贵族主要指军事贵族,而广义的贵族则包括众多的骑士,所以 要了解中世纪英格兰的世俗贵族教育,则必须了解当时的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世俗的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庄园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封建制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必然造成封建割据的局面,各领主之间为了争夺 土地和人口相互混战。为此需要披甲上阵,骑马作战的武夫一一骑士。骑士教育 就是训练骑士能够进行战争、保卫封建主利益的一种教育。9世纪后半期,随着骑 士阶层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教育来规范骑士的行为,推动骑士阶层向前发展,于 是骑士阶层教育应运而生。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是骑士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骑士阶层的教育也发展到顶峰,14世纪以后,由于受到“百年战争”和“玫瑰战 争”打击,骑士阶层开始衰落,特别是到了 16世纪,“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步 兵作用日益扩大,火药武器进一步改善,大量的运用到军事上,笨重的骑士在军 事上的地位日渐降低,骑士逐渐衰落,甚至消亡”,骑士教育便也逐渐地衰落。
    骑士阶层的教育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2世纪中期以前并没有真正的骑士, 但当时的骑士处于产生阶段,其思想行为很不成熟,还保留着日耳曼蛮族那 种尚武、残暴、掠夺成性的习惯特征,他们的形象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或在 文学作品上描述的那样温文尔雅,而是“无知而没且有教养,出言不逊,靠暴力 来夺取财产,好多骑士目不识丁,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12世纪中期以后, 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的影响日益扩大,骑士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逐渐向 文雅化方向发展,也就进入了所谓的“礼文时代” (Age of Courtesy)o从这时起, 骑士阶层开始从从频繁的战争中解放出来,军事功能不再居主导地位,它们日益 开始注意文化教育。到了 13世纪,骑士阶层逐渐形成了集力量、胆识、勇气、能 力、武艺高强于一体的思想体系。

英国中世纪世俗贵族教育的状况
    中世纪英国世俗贵族教育,以骑士教育为主。大多数骑士出身于贵族,当时 成为骑士是每一个贵族少年的奋斗目标。只有通过骑士教育,才能拥有骑士的资格。

    中世纪的英国贵族教育大多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自出生至7、8岁,在这一时期,贵族儿童在自己家庭中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是受 母亲的教育。有的家庭还聘请家庭教师,这个时期的家庭教师,一般是牧师或教 士,并非是专业化的教师。贵族主要接受宗教信仰和道德熏陶的教育。第二阶段, 一般在孩子7岁的时候,他就会被父母送到附近地位高、家族有威望的封建主城 堡中或者是有着精湛技艺的骑士家接受教育,一直到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被称为 “侍童”教育阶段。在领主的家里,贵妇人教他们一些诸如唱歌、演奏乐器、下 象棋、训练口才之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成为一个以衣着大方、彬彬有礼的受欢迎的人。从14岁到21岁,这个时期,主要是作为领主的侍从,被称为骑士侍从阶段。实际上是预备骑士,继续学习军事技能和生活方式。年满21岁, 就可以举行授予骑士的隆重仪式,成为正式的骑士

    西方人非常重视宗教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基督教。在11世纪以后的英国,几 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都在接受基督教的教化和熏陶。每 个贵族的孩子出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洗礼,洗礼标志着这个孩子成为基督教 徒。洗礼由教士主持,在教堂里举行,父母、教父、教母站在旁边进行监护。教父、教母一般是地位和威望都比较高并且信仰比较虔诚的贵族,他们的职责是给孩子起名,对受洗礼者日后的宗教信仰和行为进行监护和保护;结婚时,要到教堂里接受神父的祝福,才能算是合法的婚姻;死时要接受教会的祈祷,使灵魂得到拯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人、教父和教母,还有教会的神职人员对他们言传身教。孩子们会经常跟随父母去教堂参加一些宗教活动,长大以后他 们会自觉地参加,履行宗教义务,像一名真正的骑士那样“服从教会的指挥,虔诚的做弥撒,在敬畏中忏悔并服侍上帝。父母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述关于教会神圣不可qin犯,否则遭到惩罚的一些传说故事。”除宗教教育以外,还要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父母从小就告诫他们:第一,要尊重保护弱者,弱者群体包括妇女、 儿童、鳏寡,僧侣、穷人等。第二,要热爱祖国,但热爱祖国经常和打击异教徒联系在一起。第三,要勇敢、诚实。骑士要在领地内维护治安,为兄弟报仇,在需要时刻还要勇于献身。中世纪有“无勇士不勇敢”的说法,因此从小父母就对 他们进行勇敢方面的教育,希望孩子们成为一名勇敢的骑士。同时父母们还十分看重诚实的品质。在骑士阶层范围内,诚实和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声誉和威望,可以说对某个骑士的诚实品质的怀疑,就是对其人格的侮辱。

    在中世纪,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是贵族少年的主要内容,但他们也要学习一些 简单的文化知识。
    在骑士教育盛行的12世纪,贵族子弟们也开始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他们认为 接受文化教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力图证明自己受过很高的教育。一些贵族的孩 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字母,通常是由父母教授的,但大部分贵族还请有家庭教师教 授他们文化知识。当时的教师多是神职人员,书籍非常缺少,只有教师一人有书。“往往是许多贵族子弟听一位老师讲课,学生坐在老师周围,用铁笔在蜡板上练 习写子。”讲课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音乐、天文、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 面的内容。语言方面,他们除了学习本民族语言之外,还要学习拉丁文和法文。 这是因为基督教经典都是用拉丁文书写的,他们要为学习基督教经典《圣经》作 准备,而法语作为上层贵族的通用语言,是高贵身份的象征。数学方面,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非常简单、粗略。后来在教学中使用阿拉伯数字,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天文地理方面,当时人们对天文地理知识方面所知甚少,并且存在着许多偏差,因此当时交给孩子们的知识是也是错漏百出的。例如,当时人们认为地球是 宇宙的中心,大地的深处是地狱,空气构成太空,日月星辰绕地球运行等等。关 于历史知识的教育也是非常简单的,他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名字非常有限。希腊在他们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他们感兴趣的也只是一些希腊神话。
    但总的来说,他们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军事训练,因此他们的知识教育 是肤浅的,是不系统的,文化知识视野比较狭窄。他们认为骑士的军事训练、得 体的行为举止比阅读能力更重要些。
    一般而言,骑士教育必须经过宗教信仰、军事技能、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方 面的培养,因此骑士不仅具有作战勇敢的英雄气概,而且由于长期受到基督教的 教化与熏陶,其思想行为方面也变得彬彬有礼。海涅曾说,骑士是“受到基督教 灵化的蛮力”在中世纪表示出来的“最稀罕的现象”。骑士教育作为一种世俗贵族 教育,它与教会教育相得益彰,在中世纪英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教堂 的钟声交织着骑士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格调”。

    首先,中世纪世俗贵族教育是以人格教育为主。贵族孩子一出生就要进行洗礼。洗礼,表明他已经入教。基督教主要是进行道德的教育,教人向善、积极生活。从出生到7、8岁,贵族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主要是身体的保护、宗教 的信仰和道德的陶冶,如服从父母、尊敬长辈、同情弱者、端庄有礼等都是人格 教育的内容。从7、8岁到21岁左右,贵族儿童被送到比自己高一级的封建主的 官邸中接受教育充当侍童,在这一时期儿童跟随着领主和领主夫人,“听从他们的吩咐,在日常生活的服务和交往的应酬之中,学习上流社会待人处世的各种礼仪, 通过环境的洗染和实际生活的训练,培养封建意识与道德观念。”当年满21岁, 就可以举行授予骑士的隆重仪式,在举行受礼仪式之前,受礼者需要先进行斋戒, 忏悔过失,彻夜祈祷。当在进行授予骑士的典礼上,需要进行宣誓:“忠于君主和 领主,保护教会、穷人弱者和妇女,维护地方和平,打击异教徒,待其他骑士如 兄弟,即便对待被俘的骑士也要礼仪得体;为人处事勇敢无畏,宽宏大度,高风 亮节。所有这些构成所谓道德骑士精神即武士道。所谓骑士精神就是贵族精神, 骑士的美德也是贵族的美德”②但骑士精神也包括两面性:第一,就是对人民的残 忍。骑士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对上级的忠心和服从,他们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必然要剥削人民、镇压人民的反抗。第二,骑士教育也有积极性的一面。他们忠 君爱国、崇尚侠义、反对禁欲主义、向往忠贞的爱情,拥有乐观的人生观,向往 现实生活的乐趣。同时在社会生活方面,骑士教育注意礼仪、举止的培养,对后来出现的的绅士教育有一定影响。

16-18世纪英国世俗贵族教育的模式


    中世纪英国贵族教育的模式主要是贵族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育,从16世纪开始,这种教育模式开始发生变化,贵族子弟开始逐渐走出家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 育。但在儿童阶段,一些贵族子弟仍在家里接受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大概从6、7 岁开始,一直到13岁左右结束。这种启蒙教育大多采用家庭教师在家里授课的形式,以学习语言和算术为主要内容。到了 13岁以后贵族子弟开始走出家庭,接受公共教育。公共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学教育阶段;大学教育阶段;“大陆游学”阶段。

公学教育阶段
    最早的公学是由文法学校发展而来。公元597年传教士圣•奥古斯丁在英格 兰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了最早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的目的是教授拉丁语,培养 牧师和传教士。“文法学校是为男孩开办的,教授“七艺”为主的课程,学校规模 较小,兼招免费生和自费生。”人们一般认为,公学就是文法学校当中发展较为突出者。在16世纪的时候,有许多公学设有奖学金,以保证优秀的贫困学生入学, 但是到了17世纪早期,贵族子弟开始进入公学,并且主要集中于位于伦敦或伦敦周围的几个公学,致使这些学校的贵族色彩日渐浓厚。著名的九所公学即伊顿公学、哈罗公学、查特豪斯公学、温彻斯特公学、希鲁兹伯里公学、拉格比公学、 圣保罗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和圣阿尔班公学,到17世纪全部建立。到18世纪, 贵族子弟后来居上,开始占据公学当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公学一直被认为是被上流社会独占,但事实上其入学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即使是出身贵族,如果胸无翰墨,也不会被录取。贵族子弟进入公学的年龄一般为13岁左右,公学学习阶段比 较艰苦,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对他们加以约束:学生必须统一着校服、衬衣、领 结和礼服,礼仪举止都有严格的规定。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体质,学校有意将伙食 弄得很差,晚上睡坚硬的板床,冬天开窗睡觉,洗冷水澡。公学实行寄宿制,学生按时起床、按时休息,自行整理内务,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以至于规定学生头发的长短、进餐的姿势、走路的样子等。因此,伊顿公学的学生无奈 地说:“我们唯一的自由就是就是可以解开校服西装背心最下面的那粒纽扣,突显我们的得意和潇洒”。公学还实行级长制,低年级的学生必须为高年级的学生 跑腿、做杂役,否则就会有挨打的危险。如此严格的纪律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细 节,使学生生活在一个时刻充满警醒的环境当中,他们的行为几乎都在特定的时 间段内完成。严格的纪律造就了他们文明儒雅的举止、坚强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
    然而由于贵族子弟的家庭背景、天资习情不同,各公学的管理水平也相异,并非是所有贵族家庭培养子弟的唯一理想场所。因此,许多贵族家长还继续聘请家庭教师教授贵族青年。但从总趋势来看,贵族接受公学教育的人数还是越来越多,并且逐渐占据学校人数的大多数。
   虽然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学校里有特有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多的贵族青年还是逐渐选择学校教育公学的学习。

大学教育阶段
    贵族子弟在公学学习时间为5至6年,18岁左右毕业。公学毕业后,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升入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深造。英国贵族接受大学教育的时间是比 较早的,早在14、15世纪,已经有一些贵族接受了高等教育,据记载第一位上牛 津大学的世俗贵族出现于1358年,那时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严格的拉丁式教育。在 16世纪早期,古老的世俗贵族就开始将男性后代大批送入学校,他们的目的是获 取政府职位所需要的教育,16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贵族开始接受大学教育。贵族们认为与危险的战争相比,这是一个保险的保持和使其社会地位上升的途径, 同时贵族还游说政府为其儿子提供相应的职位。从注册的记录看,自16世纪70 年代后上牛津、剑桥大学的贵族人数就开始增加。在这一时期,还有伦敦的四法 学院,当时被称为英国的“第三大学”,这所学校以教授法律而闻名。“从1570年 到1639年间,有150名贵族进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学习,约有75人进入四法 学院学习。”光荣革命后接受大学教育的贵族人数进一步增加,而到18世纪末接受大学教育的贵族人数差不多到了三分之二。可见,贵族阶层已经接受近代正规教育,大学教育也成为贵族其中一个重要阶段,它提高了贵族阶层的文化素质,为他们进入政界奠定了基础。与公学相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轻松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不固定,导致某些贵族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监护后,犹如脱缰的野马,放纵自己,学业一塌糊涂。但对大多数贵族学生来说,还是能够学到一些知识。大学阶段的学费比 公学阶段的学费还要高,“钱多斯公爵的长子在巴利奥尔读书时,他除付导师薪 酬之外,一年花费大约732英镑,其中包括3名仆人和3匹马的开销。”

“大陆游学” 阶段
    英国贵族大学毕业后,有许多人还要到欧洲大陆去游学,这就是“大陆游学” 阶段。当然也有贵族没上大学,公学毕业后就直接到欧洲大陆去游学。“大陆游学”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最活跃的时期是1554年到1620 年间。贵族青年到欧洲游学时,一般年龄较小,“斯密带的两个学生很有代表性, 他们只有17岁,刚从公学毕业,没上大学。游学的贵族子弟以男性为主且主要是长子, 这是因为“大陆游学”的学费非常昂贵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16、17世纪时旅 途非常艰辛,有时甚至会很危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运输有了很大发展, 旅行变得舒服起来,许多贵妇人也参加了游学。贵族子弟出游时通常带着家庭教师和仆人。一位知识渊、头脑敏锐家庭教师不仅在学业上给贵族子弟以帮助,还是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人生引路人。游学的地点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近代的早期,意大利是英国世俗贵族的首选。16世纪中期以后,他们更多的选择法国。进入18世纪,由于英法长期战争,到法国游学的人数减少,德意志开始受到 关注。大陆游学并没有完全固定的路线,他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旅游路线和安排时间,但从整体来看,主要游学地点还是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等。
    英国贵族“大陆游学”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语言、旅游参观、参加社交与学术活动。首先是学习语言,一般来说,游学前要学习法语和意大利语,特别是法语,因为法语当时是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俄国、瑞典的通用语言,也是英国贵族社会生活和交际必备的语言。其次是到处参观游览,关注建筑、绘画和 其它艺术作品。贵族子弟在游 学中还通过活动可以学习礼仪和语言,因为当时的英国贵族,在文化素养和礼仪 方面确实和欧洲大陆一流国家,例如法国存在差距。在游学的过程中,英国贵族子弟一般还会拜访当地的名门望族,有的甚至参观当地君王的宫廷。英国驻大陆各国的大使经常把他们引荐给当地的上流社会。沙龙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英国贵族通过参加沙龙活动结识当地的大使、公爵、哲学家、金融家等,接触到新 思想和新文化。“他们在这里可以练习语言,学习贵族礼仪,接触各界的名人、 学说和理论。对于学者而言,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相互交换思想。当然,这里也是娱乐之所,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能经受不住诱惑而纵情声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贵族青年把“大陆游学”当作一种时尚。到18世纪, 许多贵族青年进行大陆游学只是为了能够在外消磨几个月或几年的时光,以证明自己也在大陆游学过。他们在欧洲大陆走马观花的观看宫殿、雕像,厌倦只好在 一起玩纸牌或跑到乡村游玩,知识没有丝毫长进。

    从整体来看,英国贵族的“大陆游学”,“游”的色彩十分浓重:地点的不 固定;游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多是学习和娱乐并举,;“大陆游学”的生活取决 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机会多,外界的诱惑也多。学成归来的有之,浪费青春 者也不乏其人。

迟到的爱·迟来的告白 感谢依旧向我敞开怀抱

TOP

你的读书笔记很有意思,同样的这些注释也令我印象深刻
十载未读书,今成守夜人

TOP

本帖最后由 药片 于 2020-4-15 23:02 编辑

感谢archonsun大大在甜药续的6楼 详细科普了苦艾酒。我比较好奇所以自己又去搜了搜。 好像大大在楼里贴出来的已经很全面了。。。

以下摘自:违纪百磕   (图就不贴了)


苦艾酒

類型 茴香酒
力嬌酒

起源地 瑞士

始創時間 18世紀後期

酒精度 65%

顏色 透明 綠色 紅色


18世紀後期,苦艾酒興起於瑞士納沙泰爾州(Neuchatel)。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它成為法國大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尤其是在巴黎的藝術家和作家之間。由於其與波希米亞文化之間的因緣,苦艾酒受到社會保守主義者和禁酒主義者的反對。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亨利··圖盧茲-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以及阿爾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都是知名的苦艾酒的擁躉。[6]

苦艾酒也經常被描繪成一個危險的容易上癮的精神藥物[7]。苦艾酒中含有的微量化合物側柏酮(thujone),被指含有毒副作用。到1915年在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包括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士和奧匈帝國,苦艾酒都被取締。雖然苦艾酒受到詆毀,人們卻一直無法證明苦艾酒比普通白酒危險程度更大。撇開酒精本身的作用不說,苦艾酒對人造成的精神影響被誇大了[7]20世紀90年代,近代的歐盟食品和飲料相關法律取消了針對苦艾酒生產和銷售長期存在的限制,苦艾酒開始復興。由21世紀初,在十幾個國家中包括瑞士、法國、美國,西班牙和捷克共和國,崛起了近200個苦艾酒品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瑞士和法國品牌。


詞源

苦艾酒英文為Absinthe,其實是一個法語單詞,在法語中一般指酒精飲料,偶爾也可以指艾草植物,包括稱為大苦艾(grande absinthe)的中亞苦蒿(Artemisia absinthium),和小苦艾(petite absinthe)的西北蒿(Artemisia pontica)。其拉丁名artemisia來自古希臘的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單詞Absinthe來自拉丁語Absinthium,而Absinthium又是希臘語ἀψίνθιονapsínthion)拉丁化而成的,它們的本義都是「艾草」(wormwood[8]。將苦艾用於飲料可以從盧克萊修(Lucretius)的著作《物性論》(De Rerum NaturaI 936-950 ))中得到引證,盧克萊修表示,含有艾草(wormwood)的飲料可以作為作為兒童的藥飲,伴着蜂蜜喝使其容易飲用。使用了詩歌的形式,將這個複雜的理念用比喻的方式講述了出來[9]

有些人聲稱,ἀψίνθιον這個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不能飲用」,但它可解析為波斯詞根spandaspand,或其變體esfand,意思是駱駝蓬(Peganum Harmala),也被稱為敘利亞芸香(Syrian Rue),但它實際上不是芸香(另一種著名的苦味的草藥)的品種。是否這個詞是從波斯語引入到希臘,或兩者從共同的語源進化而來,目前還不清楚[10]

absinthe的變體包括absinthabsynthe,和absenta。在歐洲中部和東部生產苦艾酒的地區,Absinth(不包括結尾的e)是最常見的拼寫變異,並特指波西米亞風格的苦艾酒[11]


起源

Henri Privat-Livemont1896年版海報

苦艾酒的確切起源目前還不清楚。醫療用艾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在埃伯斯紙草文書(Ebers Papyrus,公元前1550年)中有所提及。古希臘人將艾草提取物和酒浸泡過的艾草葉用作急救用品。此外,有證據表明,absinthites oinos——一種艾草味的酒,在古希臘流傳過[12]

然而,現代意義上的苦艾酒——含有綠茴芹和甜茴香的蒸餾烈酒——起源的第一個明確的證據,可以追溯到18世紀。據民間傳說,1792左右,居住在瑞士庫威市(Couvet)的法籍醫生皮埃爾·歐丁內里(Dr. Pierre Ordinaire)發明了苦艾酒,Ordinaire將配方傳給了庫威的Henriod姐妹。她們將苦艾酒當作一種藥酒出售。在其他版本的傳說中,Henriod姐妹在Ordinaire到庫威之前就開始制售藥酒了。無論根據哪種傳說,後來一個叫做Major Dubied的人收購了Henriod姐妹的配方,並在1797年,他的兒子馬塞林(Marcellin)和女婿亨利-路易·保樂(Henry-Louis Pernod),在Couvet開設了第一家苦艾酒酒廠——Dubied Père et Fils1805年,他們在法國Pontarlier建了第二家酒廠,並啟用了新的公司名Maison Pernod Fils。直到在1914年苦艾酒在法國被禁止,保樂·菲爾斯(Pernod Fils)一直19世紀是最著名的苦艾酒品牌之一。


風靡法國


19世紀40年代,苦艾酒的受歡迎程度穩步增長,當時,法國軍隊將苦艾酒作為預防瘧疾的藥物[13]。當部隊返鄉,士兵們將對苦艾酒的嗜好一起帶回了家。在酒吧、小酒館、咖啡館以及歌舞場所,喝苦艾酒的習俗逐漸變得如此受歡迎,以至於到了19世紀60年代,下午5時被稱作「綠色一小時」(l'heure verte)。苦艾酒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青睞,從富裕的資產階級到貧窮的藝術家和普通工薪階層。由19世紀80年代,大規模生產造成了苦艾酒的價格和質量的大幅下降。到1910年,法國人每年消費36萬升苦艾酒,相比他們近5億升葡萄酒的年消費量[14][15]

國際暢銷

苦艾酒被從法國和瑞士本地廣泛出口,並在其他國家取得一定的普及程度,包括西班牙,英國,美國,捷克共和國。西班牙或葡萄牙從未取締過苦艾酒,因此這兩個國家也從來沒有停止其苦艾酒的生產和消費。20世紀期早期,受法國新藝術運動和現代審美運動影響,苦艾酒的流行達到了一個小高峰[16]

新奧爾良有深厚的苦艾酒文化底蘊,也是Sazerac(也許是最早的苦艾酒雞尾酒)的誕生地。位于波旁街(Bourbon Street)的一棟老樓苦艾酒酒吧,成為當地的一個著名的歷史地標。酒吧原名苦艾室,於1874年由一個名為卡耶塔諾·費雷爾(Cayetano Ferrer)的加泰羅尼亞酒保開設。許多著名人士,包括馬克·吐溫(Mark Twain),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和弗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都曾頻繁光顧此地[17][18]

至少自1888以來,捷克共和國(當時的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已有售賣苦艾酒的記錄。特別是一些捷克藝術家——經常出入布拉格著名的斯拉維亞咖啡館(Cafe Slavia),其中一些人對巴黎特別熱衷——非常喜愛苦艾酒。雖然不確定苦艾酒在整個波西米亞是否都具吸引力,但是它在布拉格及周邊地區還是廣受歡迎。據說,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少有一家波希米亞當地酒廠生產苦艾酒[19]


遭禁

好景不長,在禁酒運動和釀酒協會的帶動下,苦艾酒和暴力犯罪與社會動亂劃上等號。一位評論家稱[20]

苦艾酒使你的瘋狂,誘惑你犯罪,引發癲癇,結核病。它使成千上萬的法國人葬送生命。它將男人變成兇猛的野獸,將女人變成悲慘的犧牲者,將小孩變成敗類,它破壞家庭,毀滅幸福,威脅整個國家的未來。

如今展出在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的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76年的繪畫《苦艾酒》(L'Absinthe),將苦艾酒喜好者描繪成渾身濕透和麻木的苦艾吸毒者,集中反映當時流行的觀點。而埃米爾·左拉(émile Zola)在他的小說《小酒館》(L'Assommoir)中也只提過苦艾酒一次[21]

1905年瑞士農民Jean Lanfray喝了苦艾酒後殺死他的家人後試圖自殺。事實上,Lanfray是一個酒鬼,在他喝兩杯苦艾酒之前,他已經喝了大量葡萄酒和白蘭地,這事被忽略或無視,於是將這宗謀殺案完全歸咎於苦艾酒[22]Lanfray謀殺案引爆了這個激烈爭論的話題,接着,取締苦艾酒的請願書在瑞士收集了超過82,000個簽名。隨後在190875日舉行了取締與否的全民公決[23]。全民公決通過後,取締苦艾酒的法令被寫入瑞士憲法[23]

1906年,比利時和巴西禁止苦艾酒的銷售和流通,而他們已不是第一批採取這樣的行動的國家。早在1898年剛果自由邦的殖民地已經禁止苦艾酒[24]。荷蘭在1909年取締苦艾酒,瑞士於1910年,美國於1912年,法國於1914年都取締了苦艾酒[25]

法國的苦艾酒禁令,最終促使了茴香酒(Pastis)的普及,茴香酒是一種程度較輕,含茴香和其他的茴香味草藥的烈酒,但是不包含苦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保樂·菲爾斯品牌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巴努斯(Banus )酒廠恢復生產苦艾酒(在那裡苦艾酒是仍然是合法商品)[26][27],但由於銷量逐漸下降導致在20世紀60年代終於停產[28]。在瑞士,禁令導致苦艾酒的生產轉入地下。家庭秘密酒廠生產無色苦艾酒(la Bleue),這當然是為了隱瞞當局。許多國家從未取締苦艾酒,尤其是英國,那裡苦艾酒也從未似歐洲大陸那麼流行。

復興

20世紀90年代後,當意識到英國從來沒有正式取締苦艾酒,英國烈酒進口商BBH開始從捷克共和國生產進口他們的「希氏」(Hill's)苦艾酒,這引發了現代苦艾酒的普及潮。正是在這些苦艾從未被取締,也未真正流行的國家,苦艾開始其20世紀90年代的復興之路。那段時間的苦艾酒,幾乎全是捷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品牌。這些品牌的苦艾酒被稱為波希米亞風格苦艾酒,採用了現在化工業工藝製造,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被苦艾鑑賞家認為是質素低劣,無法作為19世紀苦艾酒產品的延承[29][30][31][32]

2000年,「仙子」(La Fée)苦艾酒成為自1914年禁令後在法國蒸餾和裝瓶的第一支商業苦艾酒品牌[33][34][35][36][37]。直到2011年,苦艾酒在法國和全歐洲才得到全面的解禁,法國苦艾酒廠已由最初的寥寥幾個發展到包括法國繆斯公司(muse de france)屬下的波旁奈依維希苦艾酒廠在內的十幾個法國苦艾酒品牌在法國的生產銷售和出口。繆斯公司的拿破崙三世苦艾酒為禁令以來法國唯一一個存放在橡木桶中的傳統苦艾酒。

在荷蘭,20047月,阿姆斯特丹紅酒銷售商Menno Boorsma成功挑戰苦艾酒的生產和銷售禁令,苦艾酒從而再次生產。同樣,比利時於200511日起,解除其長期的苦艾酒禁令,如荷蘭法官一樣,裁決理由都是禁令與歐洲單一市場食物和飲料法規相違。在瑞士,2000年國家憲法的大修改,廢除了其中苦艾酒禁令的條款,取而代之的是將禁令改寫成普通法律。截至200531日,該法律也被廢除,苦艾酒再次在其始創地合法生產並銷售。「庫伯勒」(Kübler) 苦艾酒成為重新出現的第一批苦艾酒品牌。

苦艾酒在西班牙北部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包括巴塞羅那(Barcelona),塔拉戈納(Tarragona),萊里達(Lleida),和比利牛斯山山脈地區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雖然西班牙從未正式取締苦艾酒,苦艾酒卻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漸漸失寵,默默無聞到幾乎消失。然而自2007年以來,生產者在加泰羅尼亞地區建立業務,當地苦艾酒生產有着顯著的復甦跡象。

苦艾酒從未在澳大利亞合法進口或生產[來源請求]。根據1956年頒布的限制進口條例,限制進口任何產品含有「苦艾油」成分,如進口需要特別許可[38]。在2000年,標準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局(FSANZ)作為一個新整合的機構提出一項修正案,作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食品法規整合的一部分,食品法規第1.4.4——禁止和限制的植物和真菌中規定,所有艾草種草藥嚴禁用於食品用途。然而,這項修正案被認為是與原有的食品法規的其他部分相矛盾[39][40]2002年兩個法規過渡期間,提出的修正案被撤回,從而繼續沿用之前的法規允許苦艾酒的生產和進口。這些事件被媒體錯誤地報道,讓人以為澳大利亞將苦艾酒從受限制的產品重新分類為違禁產品.[41]Moulin Rooz就是一個澳大利亞生產的苦艾酒品牌。

2007年,法國品牌「清醒」(Lucid)成為自1912年以來第一個真正獲得COLA(標籤批准證書Certificate of Label Approval)進入美國的市場的苦艾酒[42][43]。以清醒(Lucid)和庫伯勒(Kübler)為代表,通過各家廠牌不懈的努力,終於推翻了苦艾酒在美國的長期禁令[44]200712月,加利福尼亞阿拉米達的聖喬治酒廠生產的St. George Absinthe Verte成為禁令以來在美國生產的第一個苦艾酒美國品牌[45][46]。自那時起,其他小型釀酒廠在美國陸續小批量手工生產苦艾酒。


種類

對於酒精飲料的分類需要劃分它們的類別並和明確其標籤,顯然苦艾酒一直缺乏明確的劃分方法。據19世紀流行的論述,按照酒精濃度和酒品質量可以將苦艾酒大致分為幾個檔次:普通(ordinaire),較好(demi-fine),好(fine),上等(supérieure)以及極品(Suisse)。上等與極品苦艾酒是採用天然的染色浸泡和蒸餾生產的,而普通與較好的苦艾酒就可能是人工調色以及使用精油生產的。不過這些只是一種命名的準則,並不是工業生產的標準。許多當代苦艾酒評論家根據其生產方法簡單地歸類為蒸餾苦艾酒或混合苦艾酒。通常前者被認為是在質量上遠遠優於後者,然而蒸餾苦艾酒並不保證其成分的質量或製造商的技藝。

BlancheLa Bleue:白苦艾酒(Blanche(在瑞士也稱為藍色苦艾酒(LA Bleue),並不是說酒液的顏色是藍色的,而是通常用天藍色的酒瓶裝瓶),蒸餾和濃縮後直接裝瓶,Blanche苦艾酒是無色的(透明)。 La Bleu最初是盜版的瑞士苦艾酒使用的一個名稱,但瑞士取締苦艾酒之後逐漸成為瑞士產苦艾酒一​​般名稱。

VerteVerte在法語是「綠色」的意思。綠苦艾酒的前身是白苦艾酒。通過將各種草藥浸泡在透明的蒸餾液中對白苦艾酒進行着色。這一步驟賦予了苦艾酒橄欖石的綠色和強烈的味道。 綠苦艾酒是19世紀發明的苦艾酒的代表。人工着色的綠色苦艾酒也可以稱之為「Verte」,因為不是通過浸泡草藥進行着色,它沒有草藥味道。

AbsentaAbsenta是西班牙語中的苦艾酒,有時帶有地域風格,而與其鄰國法國稍有不同。由於其使用阿利坎特茴香(Alicante anise),傳統的西班牙苦艾酒可能味道略有不同[47],並常常帶有獨特的柑橘味道[48]

HausgemachtHausgemacht是德語中家庭製造的意思,通常簡化為HG家釀苦艾酒是由業餘愛好者秘密在家蒸餾的苦艾酒。它不應該與苦艾酒套件混淆。 家釀苦艾酒小批量的生產供個人使用而非商業市場。苦艾酒被取締後,小生產者轉入地下秘密生產,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瑞士。雖然瑞士已經解除了禁令,一些秘密蒸餾者依然沒有將他們的生產合法化。當局認為,對酒類產品的高賦稅和地下商品的神秘感可能是他們繼續秘密生產的原因[49]

Bohemian-style:波希米亞風苦艾酒也被稱為捷克式苦艾,稱作「anise-free absinthe」,或者只是「absinth」(不含「e」),通常被描述為艾草苦酒。它主要產於捷克共和國[50],這也是它被稱之為「波西米亞風」或者「捷克式」的原因,雖然並非所有來自捷克共和國的苦艾酒都是波希米亞風苦艾酒。波西米亞風苦艾酒通常包含很少或不含,茴芹,茴香,或其他傳統苦艾中使用的草藥,因而與19世紀的流行苦艾酒不盡相似。典型的波希米亞風苦艾酒與傳統的正宗苦艾酒只有兩點類似:它含有艾草,以及具有較高的酒精度數。可能是因為捷克式苦艾酒無法產生懸乳效果,20世紀90年代捷克人發明了「火祭」飲用法,以取代法式苦艾酒飲用法。因此這種苦艾酒和「火祭」飲用法完全是現代產物,和歷史上傳統的苦艾酒基本沒有什麼關係[51]


著名廠牌

La Fée:「仙子」苦艾酒是由Green Utopia創立,目前由George Rowley擁有的一個苦艾酒品牌。「仙子」苦艾酒一般度數較高,茴香味很濃,含有艾草成分,有五個風格的產品:巴黎風苦艾酒(Parisienne,一種茴香風味苦艾酒);波希米亞風苦艾酒(Bohemian,淡茴香味苦艾酒);瑞士人X·S苦艾酒和法國人X·S苦艾酒(La Fée X·S Suisse, La Fée X·S Française,被稱為極其高端的苦艾酒,使用葡萄酒作為基酒,瑞士人X·S是藍色苦艾酒,而法國人X·S是綠苦艾酒);NV綠苦艾酒(NV Absinthe Verte,低度數(38%度)苦艾酒)。

Lucid:「清醒」是一款傳統的法國製造的綠苦艾酒,其配方於2006年首次被批准,亦是自1912年以來第一個真正獲得COLA(標籤批准證書Certificate of Label Approval)進入美國的市場的苦艾酒。配方包括大艾草(苦艾),綠茴芹,甜茴香以及其他草藥。其側柏酮濃度低於10ppm(相當於10毫克每公斤)以符合美國標準[52]。品牌重新提出了「高級苦艾酒」(Absinthe Supérieure)的口號,以將自己與苦艾酒長期以來的負面形象區分開來。

KüblerJ. Fritz Kübler1863年創立了這個品牌[53],在瑞士於20053月解除苦艾酒禁令後,庫伯勒亦是在瑞士合法出售的第一個苦艾酒品牌[54][55]庫伯勒的遊說努力也是苦艾酒在瑞士合法化的主要原因。[56]。庫伯勒苦艾酒的主要成分是大艾草(苦艾)和茴芹,使用瑞士小麥蒸餾,成分還包括神香草(hyssop),香蜂草(lemon balm),芫荽(coriander),八角(star anise),小茴香(fennel),羅馬艾草(Roman wormwood)和薄荷(mint),在瑞士苦艾酒的發源地VAL-DE-Travers蒸餾釀造。所有成分都經過分析認證,達到瑞士統一藥典專家委員會使用標準。庫伯勒苦艾酒是使用已有百年歷史傳統工藝蒸餾,首先的浸泡藥材後進行緩慢的蒸餾。整個蒸餾過程不添加糖或色素。最終得到全天然的,透明的藍色苦艾酒。

La Clandestine:秘牌苦艾酒是一款瑞士公司Artemisia-Bugnon生產的茴香味濃郁的藍色苦艾酒。此外,他們還生產高度數的「變幻」系列苦艾酒(La Capricieuse),由「秘」系列進一步蒸餾的綠苦艾酒「天使」系列(Angélique),以及專門針對法國市場的瑪麗安系列(La Recette Marianne)。


製作

與在全球範圍內都規範並定義了製作方法和原料的蘇格蘭威士忌、白蘭地、琴酒不同,大多數國家都沒有苦艾酒的法律定義。因此,生產者可以任意的在他們的產品上標上「苦艾酒」("absinthe" "absinth")的標籤,而不受任何法規限制,也沒有標準評判其質量。 合法的苦艾酒生產者遵循歷史上流傳的兩個製造流程中的一個:蒸餾法(distillation)或低溫混合法(cold mixing)。在那些有法規定義苦艾酒的國家(比如瑞士),只允許通過蒸餾生產苦艾酒[57]

蒸餾法

1904年的一家苦艾酒蒸餾廠

蒸餾苦艾酒與蒸餾高品質金酒採用的方法沒有什麼不同。植物草藥先浸漬在蒸餾酒精中,再進行二次蒸餾,去除其中的苦味,在酒里留下複雜細膩的草藥香味。

如果僅僅將草藥浸在酒精中而不蒸餾,那麼最後形成的酒液就會非常的苦,那是因為苦艾草浸在水中會產生一種水溶性的物質,而這種物質是世界上已知最苦的物質之一。所以在真正的製作過程中,人們在基本的浸泡後需要進行蒸餾,然後再進行第二次的浸泡或稱「染色」浸泡。蒸餾時,加入苦艾草、茴芹和茴香,最後在蒸餾器中形成無色的蒸餾液,其酒精含量大約為72%度。如果製作白苦艾酒或藍色苦艾酒的話,蒸餾液會被濃縮裝瓶;如果製作綠苦艾酒,則會添加天然或人工色素。

低溫混合法

許多的現代苦艾酒是採用低溫混合工藝生產。這種生產方法的成本是遠遠低於蒸餾法。就像調和金酒比起蒸餾金酒劣質一樣,調和苦艾酒比起蒸餾苦艾酒也是質量次一些。低溫混合法製作過程包括簡單的將調味香精和人工色素勾兌到高度數酒精中,以類似的方式也用來生產調和伏特加和廉價的力嬌酒。在大多數沒有正規法律定義苦艾酒的國家,允許使用低溫混合法的生產者虛假宣稱其產品為「蒸餾」生產的,僅僅因為調和使用的酒精本身是通過蒸餾所得。這樣他們就可以用與正宗蒸餾苦艾酒相當的價格出售他們的便宜貨。在唯一一個有正式的法律定義苦艾酒的國家瑞士,低溫混合法是嚴禁使用的。

着色

傳統的苦艾酒中的綠色嚴格來自於二次浸漬草藥所提取的葉綠素。在蒸餾液中浸泡草藥,如小艾草,神香草(hyssop),香蜂草(melissa),從這些草藥中提取葉綠素,賦予苦艾酒其著名的綠色。高品質苦艾酒也通過這一流程提升其草藥口味的複雜性。如果長時間將酒暴露在光線下,酒中的葉綠素會參與化學反應,使得酒的顏色由翠綠色變成黃綠色,最終變成棕色。預先封存的上等苦艾酒往往就是經過了這樣的過程,呈現出美麗的琥珀色。在極少情況下,例如浸泡時使用玫瑰等花瓣或本身呈紅色的草藥時,苦艾酒會自然地變成紅色,這時的酒被稱為Rouge(法語「紅」的意思)。可見,苦艾酒的顏色可以來自所浸泡的草藥,如果要呈現任何一種「天然顏色」,理論上也完全有可能,只要使用相應的植物材料即可。但綠色和紅色還是傳統的顏色。

自然着色過程被認為苦艾酒陳釀的關鍵,因為葉綠素能夠在陳釀過程中保持其化學特性。葉綠素之於苦艾酒就像丹寧之於葡萄酒一樣[58]。着色後的酒液加水稀釋以實現特定的酒精濃度。據說苦艾酒可以隨着存儲時間增長其風味,苦艾酒遭禁前,許多酒廠在沉澱池中陳釀酒液,然後才裝瓶銷售。

19世紀末,一些劣質的苦艾酒品牌偶爾會在酒中摻雜銅、鋅、藍色植物或其他染色材料想方設法使苦艾酒呈現綠色。這些謀取暴利者甚至使用三氯化銻來增強懸乳效果,更有甚者使用低劣的工業酒精以及粗糙的蒸餾技術導致酒中留有甲醇等類似的廢棄蒸餾產物。這也有可能是造成苦艾酒在人們心目中變成了產生幻覺的毒藥或有害飲料的原因[59]

配料

苦艾(中亞苦蒿),苦艾酒製作過程中主要藥草之一

茴芹,苦艾酒製作過程中主要藥草之一

茴香,苦艾酒製作過程中主要藥草之一

傳統上苦艾酒是酒精、水和草藥蒸餾所得。傳統苦艾酒使用白葡萄酒(或水果白蘭地)二次蒸餾,而少部分苦艾酒通常從穀物,甜菜和土豆獲得酒精[60]。苦艾酒所使用的草藥主要有:苦艾(中亞苦蒿)、綠茴芹和甜茴香,這三樣經常被成為「聖三一」(the holy trinity[61]。許多其他草藥也可用於製作苦艾酒,如小艾草(petite wormwood,西北蒿(Artemisia pontica)或羅馬艾(Roman wormwood)),神香草(Hyssopus),香蜂花(Melissa),八角(Star Anise)。依據飲用習慣的不同,也會添加一些其他草藥,如當歸(Angelica),菖蒲(Acorus Calamus),芫荽(Coriandrum),婆婆納(Veronica),苦牛至(dittanyOriganum Dictamnus),刺柏(Junipenus),肉豆蔻(Myristica, Nutmeg)等。

酒精濃度

苦艾酒中酒精占了絕大部分,可以達到45%-89.9%之間。歷史上裝瓶的苦艾酒酒精濃度在45-74%,現代一些的法國和瑞士苦艾酒裝瓶酒精濃度含量高達82.3%,而一些低溫混合,波西米亞風的苦艾酒裝瓶後酒精濃度可達89.9 %

存儲

人工着色的苦艾酒或清澈透明的苦艾酒既美觀又穩定,可以裝瓶在透明的玻璃瓶中。天然着色的苦艾酒如果長時間暴露光線或空氣中,其中的葉綠素會逐漸變成氧化,顏色從綠色逐漸變成黃綠色,並最終變成棕色。已完成顏色轉變的苦艾酒,歷史上稱其顏色為為feuille morte,意思是枯葉。在苦艾酒遭禁以前,這種自然現象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它可以證實被懷疑有問題的產品是天然着色的,還是使用了有可能是有毒的化學物質人工着色的。可以預見的是,上年頭的苦艾酒由於幾十年的緩慢氧化,在密封瓶中呈現顯着琥珀色。雖然這種顏色上的變化對苦艾酒的味道並無不良影響,人們普遍還是希望保留原來的顏色,這就需要使用深色,耐光的酒瓶來裝天然着色的苦艾。如果需要存放數十年之久,苦艾酒必須存放在陰涼(室溫即可),乾燥的地方,遠離光熱。苦艾酒不應該被存放在冰箱或冰櫃中,因為會導致茴香腦在瓶內聚合,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沉澱,對原有風味造成不利影響。


飲用

傳統法式飲用法

一般苦艾酒酒精度數很高,可以達到45%-89.9%之間,而且草藥成分在苦艾酒中也有很大比重,且許多在水中不易溶解,所以人們往往不直接飲用苦艾酒,而是使用精心準備的專門用具(例如苦艾酒匙),用3-5份的冰水配一份苦艾酒飲用,這稱作「備酒」(Preparation)。飲用苦艾酒通常會加糖,糖用來抵消苦艾酒柔和的苦味。對於很多苦艾酒愛好者來說,一杯優質的苦艾酒是不可以加糖的,但有時可以根據口味不同略微添加些糖,以增加酒水的風味。大多數瑞士的苦艾酒廠牌推薦他們的產品不加糖飲用。

19世紀的巴黎咖啡館,如果有人點了苦艾酒,服務員使用合適的玻璃杯給顧客呈上一定劑量的苦艾酒,以及方糖,苦艾酒匙,一瓶冰水[64]。顧客可以自己選擇使用什麼方法飲用,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是否添加糖,以及自己決定水的使用量。

法式飲用法

傳統苦艾酒飲法中,先準備一塊方糖放在一個特別設計的漏勺上(苦艾酒匙),然後把勺子放在盛了苦艾酒的玻璃杯上。然後將冰水澆在方糖上,冰水滲過方糖緩慢而均勻地滴入苦艾酒中。通常使用3-5份的冰水配一份苦艾酒。苦艾酒中的酒精會溶解在水中,而那些水溶性差苦艾酒成分(主要是從茴芹,茴香,八角中提取的成分)從酒精中像雲一樣沉澱開。由此產生的乳白色渾濁物被稱作懸乳(louche)(法語「不透明」或「陰影」,[luʃ])。這些香精被釋放出來,如同草藥「綻放」一般的香氣和美味,而剩下的酒水讓人細細品嘗。通常稱這種最古老和最純潔的飲用方法為法式飲用法。

波西米亞式飲用法

波希米亞式飲用法是近代發明的飲用方法,這種方法利用了火。像法式飲用法一樣,先準備一塊方糖放在苦艾酒匙上,然後把勺子放在盛了苦艾酒的玻璃杯上。預先將糖浸泡在酒中(通常使用苦艾酒),然後將其點燃。然後燃燒的方糖墜入玻璃杯中,引燃杯中的苦艾酒。最後將水倒入玻璃杯中,撲滅火焰。比起法式飲用法,這種方法更適合飲用高度數的苦艾酒。波希米亞式飲用法的一個變化,讓火焰自行熄滅,有時也被稱為「烹飪苦艾酒」或「燃燒的綠精靈」。這種變化方法消耗了大部分的酒精。這個燃燒儀式的起源可能借鑑「燃燒咖啡」(Café Brûlot)中咖啡與白蘭地飲法。「燃燒咖啡」將方糖浸泡在白蘭地中,並點燃方糖[59]。這是美國電影上特製效果的新型飲用法,極其的危險,也是苦艾酒鑑賞家家所不提倡的。

苦艾雞尾酒

除了用糖和水進行備酒,在英國和美國,流行使用苦艾酒調製雞尾酒。到1930年,幾十個使用苦艾酒的花式雞尾酒被發表在眾多著名的調酒師指南上[66]。以下是幾種較著名的苦艾雞尾酒,多數名字可能不那麼很好聽:

Death in the Afternoon:「死亡午後」是最著名的苦艾雞尾酒,它是由是歐內斯特·海明威發明的使用苦艾酒和香檳調製的雞尾酒。因此也稱作「海明威香檳」Hemingway Champagne[67][68]。雞尾酒借用了海明威一本名著的名字[69][70]。海明威的原始配方為:將一份苦艾酒倒入一個香檳杯,加入冰鎮香檳直到它完美的呈現牛奶般的乳白色。喝的時候只喝掉3/5[71]

Sazerac可能是最早的苦艾雞尾酒。最初Sazerac僅僅是新奧爾良一款老式干邑和威士忌雞尾酒,名字取自當地干邑品牌。然後這種雞尾酒發展為干邑,黑麥威士忌,苦艾酒以及Peychaud苦精的混合雞尾酒[72]。在苦艾酒遭禁後,也使用茴香酒作為替代調製這種雞尾酒。

EarthquakeThe Tremblement de Terre):大地震,是由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亨利··圖盧茲-洛特雷克發明的雞尾酒。其名字來自與這種酒給人劇烈的衝擊力。「大地震」的做法很簡單,直接將3份苦艾酒和3份干邑相混合即可。

Moloko Plus:「摩洛克+」雞尾酒又稱「摩洛克小刀手」(Knifey Moloko,是小說《發條橙》中的提及的高杯雞尾酒[73]。書中並沒有明確其配方,一個經常出現的商用配方為:1盎司苦艾酒,1盎司茴香力嬌酒,2盎司愛爾蘭奶油力嬌酒,1湯匙糖,5盎司牛奶與冰塊一起在調酒器中混合,並直接倒入一個高杯中[74]。其名來自於單詞Nadsat,意思是牛奶。《發條橙》中描述主角喝了這種飲料後,表現的「超級暴力」。

Corpse Reviver #2:「殭屍復活2號」雞尾酒是「殭屍復活」系列雞尾酒的一種。這些雞尾酒原本是作為緩解宿醉而製作的配方。配方包括等份的琴酒,檸檬汁,橙味甜酒(triple sec,通常使用Cointreau君度香橙力嬌酒),Lillet白開胃酒,以及少許苦艾酒。所有配方都放到調酒器中混合均勻。苦艾酒可以和其他配方一起混合調勻,也可以預先倒入雞尾酒杯中通過搖晃將其均勻塗在杯壁上。最後酒盛杯後,將苦艾酒塗抹在酒杯邊沿上,增加飲用時苦艾藥草的風味[75][76]

The Monkey Gland:「猴子腺體」是琴酒,橙汁,石榴糖漿和苦艾酒調製的雞尾酒,其名字來自於Serge Voronoff醫生發明的將猴子睾丸移植到人類身上的外科手術技術[77]20世紀20年代,法國人Harry MacElhone發明了這種雞尾酒,將一份琴酒,一份橙汁,幾滴苦艾酒和幾滴石榴糖漿與冰塊一起在調酒器中混合,並直接倒入一個冰鎮過的雞尾酒杯中。

B-52 Gunship:「B-52炮艇機」雞尾酒是「B-52」雞尾酒系列中的一種,也稱之為「B-55」雞尾酒。其名字來源於美國著名的遠程轟炸機。首先在子彈杯中倒入甘露咖啡力嬌酒,然後緩慢的倒入等份的百利愛爾蘭奶油力嬌酒,最後倒入苦艾酒。(在原始的B-52配方中用的是柑曼怡香橙力嬌酒)由於各種酒的密度不同,可以形成完美的3個分層。得益於苦艾酒的高度數,飲用的時候,還可以把最上層的苦艾酒點燃,稱之為「燃燒的B-52/B-55」(Flaming B-52/B-55)。


藥物作用

在近代苦艾酒一直被頻繁,不當的形容為具有致幻效果。有部分原因是,19世紀法國精神病學家Valentin Magnan研究了250例酒精中毒病例,經過對艾草精油十多年的實驗,他指出那些喝苦艾酒的人比那些喝普通酒的人出現幻覺的速度更快[78]。這樣的統計數據令苦艾酒反對者大受鼓舞,相反,許多苦艾酒愛好者深受挫折,其中就包括許多「放蕩不羈」的藝術家或作家[79]。其中兩位著名藝術家助長了「苦艾酒致幻」這一觀點的流行——圖盧茲-洛特雷克和文森特·梵高。

今天,人們知道苦艾酒不會引起幻覺[80]。 側柏酮(thujone),一度被廣泛認為是在苦艾酒的活性化學物質,其實是一種GABA(γ-氨基丁酸)受體拮抗劑,大劑量使用會引起肌肉痙攣[80]。據推測,苦艾酒之所以被認為導致幻覺很可能是19世紀那些廉價苦艾酒中加入了有毒的人造添加劑[81]

所謂苦艾酒的致幻的說法在20世紀70年代被再次引爆,當時一篇科學論文的指出, 側柏酮的結構與四氫大麻酚(THC)相似(四氫大麻酚是大麻中的致幻物質、活性物質),因此可能和THC具有相同的受體親和力[82][83]1999年,這一理論被駁倒[84]

對苦艾酒是否對人類精神產生影響——除了酒精本身作用——一直沒有定論。苦艾酒也被形容為可以開拓思路[80],一個最常見的體驗是解酒,讓人「大腦清醒」。化學家,歷史學家和苦艾酒生產者Ted Breaux聲稱,所謂苦艾酒的副作用,可能是由於苦艾酒中含有的一些草藥成分起到了類似興奮劑的作用,而另外一些成分則起到鎮靜劑的效果,從而一併達到清醒的神奇效果[85]。現代,長期飲用苦艾酒會對人類產生何等影響仍然未知,而傳統生產苦艾酒所使用的那些草藥已確定同時具有止痛[86]和抗寄生蟲[87]等藥性。

大眾一度認為過量飲用苦艾飲酒造成的影響與一般酗酒有所不同,這也催生出「苦艾酒中毒」(absinthism)這一概念誕生。苦艾酒被妖魔化並禁止流通於市面後,1984Magnan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隻豚鼠持續暴露於大劑量艾草的蒸汽中,同時將令一隻豚鼠暴露在酒精蒸汽中做對比。實驗結果暴露在艾草蒸氣中的豚鼠痙攣發作,而酒精蒸汽中的豚鼠則沒有。 Magnan隨後將此歸因於艾草中所含的天然化學物質——側柏酮[88]

接著再有研究報告指出,苦艾酒中側柏酮的含量估計高達260毫克/千克[89]。直到最近,對留有的各種苦艾酒樣品的公共研究推翻了之前的論斷,並證實那些歷史上通過混合法方式和材料蒸餾的苦艾酒,只有非常少量的側柏酮由艾草進入了酒液。因此,大多數傳統裝瓶苦艾酒,不管是歷史久遠的還是當代釀製的,都附合歐盟標準[90][91][92][93]

在老鼠身上進行的試驗表明,口服側柏酮的半數致死量LD50約為每公斤體重45毫克[94],遠比實際能從苦艾酒中攝取的要多得多。相比於側柏酮,苦艾酒中的高酒精濃度顯得更易致命[94]。口服而導致的急性側柏酮中毒病例中[95],側柏酮的來源是並不是商用苦艾酒,而是非苦艾酒相關產品,如常見的精油(其中可能含有多達50%的側柏酮)[96]

在《酒精研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97]表明,臨床上,含有高劑量(0.28毫克/千克)側柏酮的酒精會對注意力產生負面影響。會導致對象反應緩慢,注意力難以集中到特定領域中。低劑量(0.028毫克/公斤)側柏酮的酒精並沒有產生與普通酒精明顯不同效果。高劑量樣品的影響在雙盲比對試驗中結論顯示,實驗對象無法有效判別哪份樣品是含有側柏酮。 對於平均體重65公斤的男性,高劑量樣品含相當於18.2毫克側柏酮。歐盟對苦艾酒中側柏酮的限量為35毫克/升,意味着,即使是按最高限量來計算,一個人必須消耗大約0.5升的苦艾酒才能達到測量效果,而這一「壯舉」很有可能導致酒精中毒。



苦艾酒中的文化

主條目:文化中的苦艾酒

傳統上,苦艾酒作為一個神秘的,令人上癮的,和改變思想的飲料一直持續到今天。 19世紀中葉以來,苦艾酒曾擔任眾多美術,電影,電視,音樂和文學作品的主題。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法國生活的眾多藝術家和作家都是出名的苦艾酒愛好者,經常一邊工作一邊飲用苦艾酒。包括埃米爾·左拉(Emile Zola)、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 (Amedeo Modigliani)、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居伊··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亨利··圖盧茲-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和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之後繼承了這種苦艾酒文化的藝術家和作家包括了巴勃洛·畢加索(Pablo Picasso)、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據傳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也被稱為是一個習慣性的苦艾酒徒。早期動畫藝術的先驅,愛米爾·科爾(Emile Cohl),在他1920年的短片《Hasher's Delirium》中的短片描繪了這種飲料的影響。

苦艾酒的非法而神秘的光環投射到現代文學,電影,音樂和電視領域。這些描述其真實性不盡相同,往往運用戲劇性的手法將這種飲料描繪成一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液體,無論是chun藥亦或 du 藥,苦艾酒似乎總是被當作引人入勝的朦朧幻覺的催化劑。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喝苦艾酒的人》(The Absinthe Drinker),1859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苦艾酒》(L'Absinthe),1876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苦艾酒與水瓶》(Still Life with Absinthe),1887

亨利··圖盧茲-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布瓦洛先生在咖啡館》(Monsieur Boileau au café),1893

阿爾伯特·邁仰(Albert Maignan),《綠色繆斯》(La muse verte),1895

維克托爾·奧利弗(Viktor Oliva) 《喝苦艾酒的人》(The Absinthe Drinker),1901

迟到的爱·迟来的告白 感谢依旧向我敞开怀抱

TOP

返回列表